本季度,《歌手2025》节目中的参赛歌手不仅歌唱技艺高超,而且观众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李佳薇重归舞台,凭借《天后》一曲,为听众带来极致的听觉享受,其卓越的歌唱技巧与充沛的情感交融,使得观众听得畅快淋漓;GAI对伍佰的《白鸽》进行大胆改编,人声合唱所传递的救赎之情与原曲的凄凉基调相得益彰,营造出独特的共鸣效果;陈楚生的《将进酒》中,民乐的层次感鲜明,让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到了生动的畅快与洒脱;单依纯的《珠玉》一曲,全网目光聚焦于她丝滑的转音,其纯净的声音中更蕴含着强烈的情感穿透力。

随着音综节目不再将焦点放在“谁的声音最响亮”,转而深入探讨歌手在编曲上的精心编排以及各种唱法的丰富层次和独特质感时,《歌手2025》节目所采用的L-ISA系统,无疑是推动这一转变的重要幕后力量。
借助3D空间声场混音与还原技术,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声音在空间中的流动轨迹,领会其如何迎合情感波动,并且与舞台上的故事情节形成和谐共鸣。
盘活内娱,功在L-ISA?
技术改变一场场演出,也悄悄改变了观众对声音的认知。
延续上一季的战术,本季《歌手2025》继续选用L-ISA系统——源自法国L-品牌的顶尖现场音响技术。这一系统颠覆了传统立体声的输出模式,致力于重塑声音在空间中呈现的逼真感。

实际上,通过观察录音产业的演进轨迹,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L-ISA系统的卓越性能。
数百年前,人们在剧场内聆听古典乐章。当时,所有演奏者均聚集在舞台的单一“平面”之上,听众只能从前至后,依次领略乐器布局。那时,作曲家马勒勇于突破常规,在《第二交响曲》的演绎中,将铜管乐与打击乐置于剧场的高处,力图营造出丰富的声音层次与空间效果。
后来,单声道广播技术问世,使得所有听众只能从单一的扬声器中接收单薄且一致的声音内容;紧接着,立体声时代来临,左右两个声道模拟人耳的听觉,带来了一定的“空间感”,然而,同时也出现了“黄金席位”,只有正中央的观众能够享受到最优质的听觉体验,而坐在边缘的听众则可能会感受到音质失真。
Pink Floyd堪称立体声时代的开拓者。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他们便在演出中勇于尝试四声道技术,为此精心设计并打造了一台模拟声像移动控制台。该设备通过操纵杆操作,能够在四个扬声器间调节声音的分布和移动轨迹,从而实现音效的动态旋转效果。

这一尝试也启发了台下的 Heil,L-的创始人。
1992年,他与团队成功研发了第一代线阵列扬声器。到了2016年,L-品牌正式发布了L-ISA系统,旨在为现场演出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听觉享受。与杜比全景声这类主要应用于影视后期制作的多声道系统不同,L-ISA系统自始至终都专注于真实演出现场的需求,其目的并非仅仅是对声音进行还原,而是要在现场演出中打造全新的叙事方式。
《歌手2025》节目背后,L-ISA的全方位沉浸式闭环系统在处理器、扬声器、功放等关键设备上配置完善,并且还精心研发了多种前端模拟插件,使得表演团队能够随心所欲地进行音乐现场的个性化调整和定制。

据了解,在传统的立体声演出场合,理想的听觉体验区域仅占整个场地的5%。然而,随着扬声器布局和声音处理算法的革新,沉浸式音频系统得以迅速辨识时间与振幅的细微差别,进而准确判断声源位置。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理想的听觉体验区域得以大幅扩展,覆盖面积达到了整个场地的90%。
观众能够体验到L-ISA音响系统所营造的宽阔且分布均匀的声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乐器声环绕,精确地辨识出声音中的乐器层次和编曲设计。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歌手2025》这一季节目中,L-ISA系统得以继续受到广泛关注,而1919也成为了国内首个采用这一系统的场所。
时至今日,上一季的《歌手》节目所倡导的“超越真实”的理念,显然并非仅仅是一种音乐综艺节目的行业卖点,而是由现场音乐领域中最具洞察力的那一群人,逐步推动着演出体验革命性变革的可能性。
《歌手》的沉浸声,如何落地?
近年来,L-ISA系统频繁亮相于Adele、Lady Gaga等国际一线艺人的全球巡回演唱会,这些演出往往在万人体育馆举行,并拥有数百万美元的精心制作预算。
2024年5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海滩上,巡演的最后一站落下帷幕。为了在广阔的海滨上维持一贯的音乐风格,演出团队精心布置了一套规模庞大的L-ISA音响系统。该系统由624个扬声器组成,并由212个功放控制器进行驱动。

这种被视为“顶奢”的声音系统,正在被引入小型。
2018年,伦敦的EartH剧院作为欧洲首个引入L-ISA系统的微型演出场所,长期被L-公司看作是向业界展示L-ISA系统功能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在中国,1919剧院率先尝试在空间有限的环境中安装沉浸式音频系统,这既是对空间限制的突破,也是对技术边界的挑战。

项目启动阶段,1919团队携手L-中国之合作伙伴华汇音响,共同从零起步,着手构建。
华汇音响沉浸声艺术应用总监李峰表示,设计过程中,我们并非以预算为依据,而是全面依照场地特点进行规划,确保对声音效果全权负责。实际上,1919年的设计流程与国家级剧院及大型演唱会所采用的L-技术标准并无二致。首先,利用建模软件进行空间建模和声学模拟;其次,对音箱型号、吊挂角度、声压覆盖等关键参数进行多次验证;最终,力求使设计方案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降至最低。

李峰解释说,能够提供非常精确的参数设定,诸如音箱间的具体角度、吊挂装置是向上还是向下倾斜、以及吊挂的具体位置。同时,他们会将产品的特性与场地的特性相结合,进行细致的调整,以确保最终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方的需求。
最终,该落地方案采纳了由主声道扩展、前区补充声音、超低频音效、观众区域环绕声以及顶部环绕声构成的全方位沉浸式布局——即12.1.6声道结构,具体包括12个水平环绕声道、1个低频声道和6个顶部声道。这一配置远超传统5.1或7.1影院系统,甚至也超越了目前沉浸式音频中较为常见的9.1.6布局。对于此类级别的系统构建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

1919年的那次活动中,胡湖作为主理人,在与L-团队进行前期交流时,最担忧的问题便是五组音箱可能会阻挡舞台屏幕和灯光的视线。然而,通过选择A15型号音箱并重新设计龙门架,他们最终实现了视觉和声场效果的完美结合。他们的音箱布局实现了真正的360度环绕,顶部和四周都布置了音箱,这不仅增强了听众的听觉体验,而且没有出现任何延迟问题。
他亦指出,在规划内部布局时,我们需考量场地所能容纳的表演形式。对于摇滚、金属等音乐风格,它们对音量和声压级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系统也必须具备足够的承受能力。


1919年5月底,举办了首场L-ISA沉浸声LIVE赏析活动。活动上,莫非定律乐团与电气樱桃两支乐队担任体验嘉宾,他们以全新的编曲和声场设计,重新诠释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为了充分展现L-ISA系统的感染力和空间感,这两支乐队在选曲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莫非定律乐团的曲目《灯下黑梦记》在开场时,将那种隐约的细语交由观众席顶部的环绕音响播放,紧接着,鼓点激荡响起,为整个演出空间开启了一道门户,而合成器的和声琶音则从各个方向汹涌而至。
观察此次音乐创作者的实际操作反馈,我们发现L-ISA系统并非仅限于演出期间的沉浸式体验,实际上,它正在对音乐创作者从创作编曲阶段起的工作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肖懿航,电气樱桃乐队的主唱,在活动现场表示,为了使观众能够充分体验到L-ISA系统的沉浸式效果,他们精心挑选了多首风格各异的曲目进行演唱。这些曲目包括《春风超市女孩》以及《Mr. and I》,在L-ISA系统中,每一首歌曲都打造出了独特的听觉体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声音场景。
莫非定律乐团在VJ制作中巧妙地融入了创意,借助L-ISA系统为观众打造出更为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比如,在《日落计数器》的合唱尾声,随着女主唱从舞台左侧向右侧移动,她的歌声、画面以及歌词都随之变化,完美地与位置相匹配;而在《谁是深海星》中,以雨林实景为背景,每当雷声响起,天空便会同步出现闪电。

其背后,得益于技术支撑平台的开放性。华汇音响沉浸声高级工程师于涛指出,目前L-已将L-ISA技术无偿提供给全球音乐人使用。音乐人不仅能在录音棚,甚至在家中就能进行三维空间的声音设计,并且能够以标准格式输出,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场地需求,“这相当于将声音从平面拓展到了立体空间。”
佐鑫,一位知名的调音和混音专家,对此表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工作领域——在家里就能完成调音文件的初步制作,现场只需进行细节调整。此外,我们不再需要凭借猜测来揣摩观众的听觉感受,因为系统本身就提供了一种直观的声音质量标准。”
,为何需要L-ISA?
得益于1919年推出的L-ISA沉浸式扩声技术,我们得以领略这场演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
上海秋天乐队在运用L-ISA系统进行演出之际,一位观众对那晚的现场体验记忆犹新。在此之前,木马乐队同样借助L-ISA系统圆满完成了他们的专场表演。
观众们在社交媒体上纷纷留言,表示“听得非常过瘾”、“在北京的美食确实很棒”……他们的兴奋与满足溢于言表。对于演出团队而言,此次场地升级带来的改变,不仅体现在音响效果上,更在演出体验和呈现方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一点刘非主理人也给予了肯定:“L-ISA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那种环绕四周的全景声体验。”刘非进一步说明,尽管对于一般观众来说,这种听觉感受或许难以用技术术语精确表达,然而对于音乐行业的乐手和调音师而言,这却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听觉体验的提升。
目前在中国,众多场所并未给予声场足够的重视。据另一位负责人透露,大多数场所仍以传统的线阵列音响系统为主,同时面临诸如房间声学处理不够完善、监听系统布局不均、音控台与观众席位置不协调等问题。
你处于最佳位置时显得无懈可击,然而,一旦偏离中心,声音便会逐渐走调,现场体验也会显著减弱。刘非这样阐述道,这种情况几乎成为了所有中大型演出中被广泛认可的“物理局限”。
针对这一点,1919的创始人高航持有这样的观点:“业界长久以来都亟需一次内容上的重大飞跃,就好比电影从单声道技术过渡到杜比音效,这样的变革是必然趋势。”在创立1919之前,高航曾成功运营过奔跑怪物和勇士音乐两家专注于影视音乐的知名企业。作为行业的后起之秀,他凭借外部观察者的角度,更易于洞察行业的架构与问题所在,因此在设备升级方面敢于大胆投资。

如高航所说,“真正改变行业的,往往不是行业里的人。”
起初,有人建议我购置一些二手设备应急使用,然而我坚信内容才是关键所在。他补充道,我们并未因此上调场地租赁费用,而是期望让更多的音乐人能够享受到这次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
我们研发这套系统,着眼于未来之需。1919的主理人胡湖进一步阐释,“我们希望每一位音乐人都能借助它打造一场‘专属音乐会’。即便那些已经停止演出的艺术家,也能因这套系统而重新被吸引,为我们带来一场‘限量版演出’。”
佐鑫现担任1919的音响总监一职,全新的系统为他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使得他能够呈现出更多样化的声音效果。在L-ISA系统中,调音师能够更出色地展现每个乐器的空间定位和音色,这是因为所有乐器无需拥挤在两串音箱之中。根据乐手的站位,他们可以轻松快捷地将乐器放置在视线所及的位置,从而营造出极为宽广的声场。

这不但增强了观赏与聆听的享受,而且彻底改变了演出的立体布局。正如刘非在访谈中所述:“该系统旨在服务于乐队,它不会颠覆乐队的表演逻辑,然而,它能够使那些编排复杂、空间感强烈的乐队,得到更为完美的展现。”
因此,L-ISA与1919的联合,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也为乐迷带来了更优质的听觉享受。
行业历经波折,新场馆如潮水般涌现,疫情导致暂停营业,线下文化在复苏中面临内容焦虑。随着其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巡演活动也在逐步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此时,现场演出的吸引力已不再仅限于情感共鸣和氛围营造,而是应当致力于提升“硬实力”,以形成在行业内的独特竞争力。
换句话说,L-ISA系统的技术升级不仅影响到了场所的吸引力,而且对乐迷的忠实度以及艺人的创作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乐迷来说,这已不仅仅是与偶像的近距离接触,更是声音、视频与灯光三者融合的全方位沉浸式享受。这样的体验标准得到了显著提升,而这样的升级体验有望成为观众观演时的“新必需品”。
音乐人现场演出时,不再仅仅依赖调音师的个人感受,而是与“空间声场”携手,共同挖掘声音的无限潜能。声音变得可设计和定位,为演出内容开辟了全新的格局。与此同时,现场演出的创意空间得以拓展,也孕育出更多样化的创作机遇。
正如高航所着重指出,构建L-ISA系统并不仅仅代表了一项技术投入,它实际上是对1919年提出的“追求品质,推动创新”这一双重目标的积极回应;高品质的空间能够激发音乐人的创作灵感,这正是我们创建该场所的初衷所在。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往我们更注重“氛围”而忽视“技术”,而现在情况已发生转变,变为“技术助力氛围营造”。演出不再仅仅是唱片内容的简单复制,它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设计和表现形式。
胡湖的构想中,L-ISA不仅仅代表着“更加悦耳”,它更象征着声音系统首次成为音乐创作的核心要素。“每一处场所都应展现其独特之处,而L-ISA将是我们独到的亮点。”